1、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
常规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%,还有一些特定行业和高新企业,会有优惠税率,10%或者15%,看看是不是能符合条件,利用优惠税率。还有一些地区性的鼓励政策,也是类似的思路,会有优惠税率,或者地方性税额返还。
再就是2019年1月9号出台了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,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的企业,实际税率为5%。如果能享受到的话,基本上就很低了。
利用好优惠政策,所得税会低很多。
对于不容易拿到发票的企业,如果可以申请为按征收率计税,也可能会有明显优势,具体要看当地税务机关的相应政策。或者考虑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,只有个人所得税,在利润不是非常高的情形下,估计会更划算。
当然,以上提到的优惠政策需要提前筹划才有效果,如果事到临头再考虑,多数是黄花菜都凉了。
但还有一些与税率无关的加计扣除类优惠,可以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再多做些规划。
比如,各项加计扣除的费。可以从全年费用考量,看看是不是还有费用,是可以合理调整到加计扣除项目的,找到就是赚到。比如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,只要有相关证明材料就可以,研发加计扣除,则通常需要有一些认定资质。
有额度限制的费用,尽量做到在全年通算后不要超,典型的像工会经费、广告费这些。
按比例扣除的费用,能少放就少放,比如业务招待费。
2、 补做有正规票据的业务,抵减利润
根据所得税的计算公式,应纳税所得越少,税额就越少。
首先,应该从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出发,让会计核算的费用,能够进行税前扣除,重点梳理有没有白条入账,票据是否合规。
此外,这可以考虑从全公司范围筛选一遍,看看是不是还有未报销的单据,可以重点看个人类的业务,比如飞机票,这个只要行程单就可以报销;出租车的票,可能量不大但也略胜于无;燃气费发票或者话费发票。如果有员工的餐饮发票没给报,也可以考虑啊。
总之就是尽可能地找到正式的发票,尽快报销进到费用里,减少应纳税所得额。
此外,比较特殊的是预提费用。年底扎帐前,已经发生但还没有拿到票的业务,财务可以作为预提费用,只要在汇算清缴前,能拿到发票,预提费用所得税汇算是可以认可的。所以,根据真实业务,做好费用预提也很有必要。
3、 在合法前提下,减少当期利润,延迟纳税
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固定资产折旧,这是非常有用的思路。不过,要注意,折旧政策需要有一定的延续性,不能想调就调,从税的角度,最有利的方式是折旧越早计提完越好。
折旧之外,还可以优化的是存货成本(可能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),存货计价方式上的变化,会引起当期成本的变化。典型的比如用分批认定法,先发价格高的批次,还是先发价格低的批次,对利润的影响会很明显,尤其是在材料成本波动较大的时候。存货计价之所以取消先进后出,其实也是为了避免价格波动时进行利润调节啦。所以,结合公司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形,选择最合适的存货计价方式,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。
另外就是应收账款坏账和资产报废,在符合条件,并进行备案的情况下,这部分损失是可以税前扣除的。所以,巴拉巴拉账面的资产,是不是有质量已经很差可以处置的资产。
还有就是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平衡,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前提下,调节销售节奏,达到利润在不同期间均衡的目的,当然,这依赖于事前的收入和利润预测。
这种方式,其实质是在延迟纳税。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,当期费用多下期费用就少,总额其实是不变的。但是,不管是从资金成本,还是现金流折现方面考虑,延迟纳税对企业都是有利的。
以上,首先都应该基于合法原则考虑,也切记不要去买发票,这是大忌。
当然,也还有一个前提:公司更看重减少的税额支出。如果公司还需要靓丽的利润表跟投资者交代,或者需要利润表进行融资,那么降低利润则会有负面影响。
以前的时候,有公司会有好几份报表,给税务局的是一套,给银行的是一套,给投资人看的又是一套,现在显然不能再这样啦,风险会非常大。
所以,筹划的警戒线始终是,要在合法的范围内,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。
|